杨时并未轻易答应下来,而是仔细斟酌了起来,这种事情往小点说是培养太学生,可若是往大了说,那就是为大宋培养新政人才,若是换做培养士子,杨时定然当仁不让,可培养新政人才杨时心中没了底。
倒不是他对自己没有信心,而是他对新政也不过是一知半解,虽然也看到了新政的好处,可若是说实话,他对新政还是有些抵触的。
正所谓欲学者,必先学之,如今他年事已高,但是在管理上精力已经有些跟不上了,若是再添上新学,杨时怕辜负赵楷的期望。
犹豫了许久,杨时还是摇了摇头,躬身道,“官家如此信任臣,此乃臣之荣幸,但臣年过古稀,精力已经跟不上了,臣担心误了官家的大事。”
赵楷看了一眼杨时,这才意识到面前这位老臣已经七十三岁了,虽然才学出众,但终究是年老体衰,精力跟不上了。
想到这里赵楷忍不住的蹙起了眉头,这么说来杨时便不适合主管新学了,那便要另选他人了,可这大宋还有何人有杨时这等名望呢?
杨时看着赵楷蹙着眉头的模样,忍不住的想要开口说些什么,但想了想还是闭上了嘴巴,他确实有人选,而且人选不止一人,可问题是这二人跟自己是师徒关系,若是举荐岂不是有任亲而用之嫌?
赵楷可不知道杨时这一会心中想了这么多,而是抬起头看向了杨时,沉吟了片刻后开口说道,“杨卿,你可有人选举荐?”
“这——”
杨时一时之间竟犹豫了起来,抬起头看了赵楷一眼,张了张嘴,最后化成一声叹息,而后再次低下头。
赵楷见此情景自然知道杨时心中有人选,但为何这副模样,赵楷也猜到了一些。
八成举荐的人跟杨时关系匪浅,不然杨时也不会如此纠结。
杨时是典型的儒家学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他开口举荐自己关系匪浅的人,确实与他的一生追求截然不同。
赵楷思索了片刻后道,“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孔子闻之,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杨卿尽可畅所欲言。”
听到这话,杨时的眉头这才舒展开了,他当即便躬身拜道,“是臣之狭隘,得官家教诲,臣受教了。”
“臣以为臣之学生,胡康侯、李愿中可为人选。”
“胡康侯?李愿中?”
赵楷忍不住得蹙起了眉头,说实话,这两人他并没有什么印象,但能被杨时推举出来,想来是有些能耐得。
“这二人如今身在何处?”
杨时思索了片刻后,开口道,“康侯与愿中皆在乡间,若是官家召见,想必二人定然欣然前来。”
“既然如此,那便征召他们二人入京吧。”赵楷微微颔首,而后笑着对杨时点了点头,“虽然新学人选只有一人,但另一人可入太学,如今的太学有所不足,也需重整。”
“臣明白。”
杨时点了点头,并没有反驳什么。
虽然自打科举废除之后太学鼎盛了起来,但同时问题也是一堆,首先便是学子的问题,刚开始时候的太学招收的学子都是有才之人,但是后面便成了有“财”之人,原本太学是为朝廷选拔人才的,如今的太学反倒是成人情往来之地。
杨时也不是没有想整治过,但都被宋徽宗给驳回了,美其名曰说耳濡目染,为仕之道定能精进。
金贼南下时候他三番五次的进言,所递进宫中的奏疏皆石沉大海,对于这样的朝廷杨时早就失望透顶了。
原本他是打算称病辞官的,但让他没想到的是赵楷带兵入宫登基了,这便将此事给搁置了下来,结果等着等着他发现这位新官家乃是难得的明君,便放弃了辞官,想要贡献最后一些余热。
即便是今日赵楷不召见他,再过些时日他便要求见,谈谈太学。
赵楷又与杨时交流了一些办学的经验后,便让杨时回去了,自己坐在殿中沉思了起来。
将新学从太学分离出去,并不是赵楷脑子一热想出来的,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大宋改革是必然的,但若是循着当初的改革之路找那些半路投入改革派怀抱的官员,必然会出现和之前的一模一样的情况。
想要改革成功,那必须让社会出现一批因此受益的群体,如此才能跟那些守旧派抗衡,单是百姓受益不足以对抗守旧派,说句难听的话,改革的成败还是要看朝廷。
如今的朝廷守旧派实力雄厚,加上地主乡绅,想要推行改革太难,而支持改革的这类人少之又少,想要对抗很难。
很简单,扶持出来一批能够对抗的人,若是说那些守旧派是旧地主阶级的话,那么扶持起来的便是新贵,自古以来新旧两家是世仇,如此自己也有了利益群体,他们想要再如同之前轻而易举的倾覆新政便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