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兴传 > 第160章 乡村生活1

第160章 乡村生活1

    来到静海之后,卢冠祥又张罗着给梁烈介绍了几单业务,确保其返程有事可做,还能挣些利润,然后便带着张作海、于嗣昌等一行人,开始走访各处乡村。

    在静海县到天津卫一带转了一圈后,张作海才发现这地方尽是洼地,其间河流纵横,水利设施极不完善,一旦遇到大水漫流,田里的庄稼就算白种了。

    好在各家大户都有应对措施,又是建围墙,又是修水渠,甚至还有把田地垫高的,就是为了防洪保粮,效果虽然不错,但却受限于成本高昂,无法将大片荒地尽数利用起来。

    问题是这些熟田都能种水稻,如果改种玉米、土豆等新作物,合不合算另说,光是田地改造,就能把人折腾死。

    与卢冠祥交流日久,张作海心里很清楚,这货除了“官大”,权力、银钱都很有限。

    还有一条,就是他们干的这活,还不到见光的时候。

    三月中旬,众人来到静海县城北部、运河东侧的肖家楼村,在村长肖禹年的带领下,四下查看田地。

    最终,在村中高处选中几处水浇地,合下来差不多有三百多亩的样子,算是将试验田确定下来。

    至于其他地块,还需卢冠祥这个农业专家多费费力气,到附近各村再转转,依样画葫芦,再确定几处田地,争取将带来的种子尽数入地。

    时间不等人,张作海还得组织人手翻耕田地、组织施肥、处理种子,并开展人员培训,哪一项工作都不容易。

    得知通判大人亲自前来访问,干的又是新作物引种之事,祖祖辈辈伺候土地的肖家人,自然是喜出望外,哪有不答应的道理。

    宴席上,卢冠祥夸下海口,待将来收获时,不仅会给肖家留下来年的种子,还会给予一定的银钱补偿,或者赋税减免。

    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张、于二位先生照顾好,绝不能出丝毫差错。

    ......

    又过月余,新任河间府巡按御史左拱之,在通判卢冠祥的陪同下,来到肖家楼村。

    田地上,肖禹年、张作海主动迎上来,与左、卢二人交流种地心得。

    相比肖禹年谦卑而又激动的神情,张作海则要从容的多,反正顶着华兴人的名头,不用受燕朝礼法约束。

    就像刚才,肖禹年主动下跪磕头,张作海则笑呵呵地伸过手去。

    见左拱之一脸懵圈,卢冠祥忙主动上前,与张作海握手的同时,低声告诉左大人,握手是海外见客的规矩。

    左拱之稍稍点头,首先示意肖禹年起身,然后才有样学样,与眼前这位华兴人握起手来。

    寒暄之际,才发现这货燕朝话说的极为流利,若是无人介绍,俨然就是一乡间老农。

    按照进度,附近几处田地的整备、梳理、施肥工作已经完成,正在进行播种前的人员培训工作。

    所谓来的早不如来得巧,左、卢二人这次前来,带了数十名种田好手,主要目的就是学习新作物播种、种植技术。

    等肖家楼的试验田完成播种之后,这些人就能返回各自村中,进行另几处试验田的种子下地工作。

    当然啦,这帮人还得跟随张作海、肖家人,学习种子前期处理技术,并在卢冠祥的组织下,从仓房中领取新作物种子。

    叙谈之间,张作海发现这位左大人,虽不似卢冠祥那般精通农事,但也不是门外汉,句句都能问到关键处,尤其在屯田、水利等项上,观点相当先进。

    看着筐内黄橙橙的玉米种子,以及切成小块的土豆块茎,左拱之心中满是好奇,如果真如张作海所说,普通的水浇地就能满足种植要求,而且还能带来更多产量,那对水利设施修建来说,可是天大的好消息。

    涉及到精确的理论知识,张作海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只能从实践出发,给左拱之介绍一番。

    相比土豆来说,玉米的绝对亩产会低一些,但胜在种子耗费量更低,产出率则要比土豆高的多,更利于大规模推广。

    土豆的优点就是产量大,口味也算不错,而且种植难度低,只要是个农民,几乎不用太费力,就能掌握土豆种植技术。

    用张作海的话来说,只需种上三两季,他就能给当地培养出一大批新作物种植能手来,到那时候,天津一带的大片荒地,就不会一直闲在那里啦。......

    总之,玉米、土豆这两种作物,对燕朝北方来说,就是产粮利器。

    之前听过卢冠祥汇报,此时又看到具体实物,以及忙碌的生产场景,左拱之对华兴引进新作物的举动再无疑虑,原本仅是客气的言语也变的热络起来。

    对上,给朝廷敬献宝物,对下,能将这些新奇的作物送到内陆,进而造福万千百姓,华兴人的归乡诚意,真是无可挑剔。

    在地头走走看看,再热烈议论一番,众人才举步返回村中。
新书推荐: 渣女快穿:男神皆为裙下臣 宦宠:百变王妃狂撩督公 道子求仙之路 从私吞千万亿舔狗金开始当神豪 从哥布林杀手开始,俺只会献祭 我来自上界帝族,你说要跟我退婚? 末世:至暗时刻 原神,身为初代雷龙,我竟被同化 偷听心声:前妻她口是心非 我天,李家小八是锦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