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磐人南侵了!
当这则消息通过八百里加急送到安都时,安国朝廷为之震动。
身为摄政王的孟不知忍不住皱眉,暗道一声晦气。
他刚和初月定下婚期,正在筹备婚礼,结果北磐人这个时候来添堵。
不过好在消息传递及时,天门关有所防备,暂时还没有出问题。此外,孟不知知晓合县密道的事,对此有所预防,在摄政以后特意调了不少兵马去天门关,所以北磐人短时间内还无法破关。
只不过,据天门关守将丁甲所言,北磐人此次南下来势汹汹,恐是恢复了元气,不久将大军压境,这仗不好打。
因此,尽管没有原剧中二皇子引狼入室的事,天门关的守备力量也比原来更充足,对方依旧请求支援。
北磐和中原是死敌,所以对于这事,满朝文武难得地统一了意见——必须支援,把北磐人打回去!
其中稍微有点不同的是有人提议把这事告诉梧国跟褚国,让他们也派兵支援天门关。
盖因当初修筑天门关的时候,三国国君就订下盟约:驻守天门关、抵御北磐人的事由三国一起负责。
后来三国发生内斗,梧、褚两国的天门关领土尽归安国,所以局势有所变化。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北磐是中原共同的敌人,如今他们来袭,安、梧、褚三国应该履行当初的盟约,一同出兵御敌。
这是占据大义的表面说法。
相对实际的目的是这样能减轻安国的压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梧、褚两国趁虚而入。
北磐大举来袭,安国即便能独自抵御,也会遭受不少损失。
倘若事后梧国、褚国乃至宿国趁机对安国发难,事情就麻烦了。
可把梧、褚两国也带上,安国的损失会因为他们的分担降低不少,并且两国也会有所损失。届时三国实力对比和当下差不多,梧国和褚国趁机针对安国的可能性会大大减小。
至于宿国,只这一家的话,安国并不担心。
这提议和孟不知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他欣然同意。
另外,他还多留了一手——提防褚国!
安、梧、褚三国中,安国如今几乎把天门关尽数纳入版图,抵御北磐是理所应当的事。梧国虽失了天门关,但领土依旧靠北,一旦北磐人攻破天门关,对其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他们在抵御北磐的事上闹幺蛾子的可能极低。
唯有褚国不同,经历几番内斗后,他们的领土完全缩回了中原中部。
哪怕北磐人攻破了天门关,也有安国跟梧国作为缓冲,不会直接威胁到他们。
这种情况下,他们未必会出兵,更大的可能会作壁上观。
然后安国和褚国积累了不少仇怨,往极端了考虑,后者甚至有可能会趁火打劫,对安国出手。
万一真这样,安国就会陷入顾头难顾尾的局面,被对方占了便宜。
为避免这种事发生,提防一手是很有必要的。
把这茬说了一下,孟不知又和沙西王、兵部尚书等相关人员进一步商议,确定没其他问题以后便按计划行事。
孟不知先叫人把北磐南侵的消息公布出去,随后派遣使者分别前往梧国和褚国,让他们履行当初的盟约,一起派兵抵御北磐。同时也开始点将调兵、筹集粮草,准备支援天门关。
沙西王则前往边境提防褚国和宿国。
在点将的时候,邓恢主动请缨,说要带朱衣卫前往天门关杀敌。
孟不知知道他和北磐有血仇,稍一思考,欣然答应,并当众做出承诺:愿意前往杀敌的朱衣卫此番只要能建功,事后便能解开束缚,甚至可以获得封赏,加官进爵。
若是战死沙场,可葬入英烈陵,位列英烈祠,于英烈碑留名,享受朝廷与百姓的香火供奉。
这英烈陵、英烈祠、英烈碑是他摄政后在靖忠祠的基础上进一步设立的,效仿的是前世烈士陵园。
此承诺一出,朱衣卫群情振奋!
原本他们有部分人是不愿上战场的,只是上命难违。
但现在这些人瞬间态度大改,恨不得立马就到天门关去杀敌建功。
因为孟不知的承诺让他们看到了希望,只要抓住了,就能解开自身枷锁、从阴暗中奔向光明。
人大多如此,若一直处于黑暗中不见光明,自是不觉得有什么。可一旦见识过光明,就会不甘于再陷入黑暗。
是以,邓恢召集的朱衣卫反而成了所有人马中最积极去天门关的人。
就在孟不知准备就绪时,梧国和褚国的反馈也到了。
梧国答应出兵,已经在调集兵马和粮草。
褚国却以天门关不在自身辐射范围为由拒绝出兵支援。
孟不知和百官对此有所预料,倒也不意外,只是把褚国拒绝抵御北磐的事宣扬了出去,给他们添点堵。
之后,孟不知带着召集完毕的人马跟筹备好的粮草前往天门关。
任如意随行。
原本孟不知是打算让她和清宁长公主一起在安都坐镇的,可她非要跟来,理由也很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