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七年 秋
此次科举可真可谓是万众瞩目,大唐第一次不分男女的科举考试,就连番国,比如经常骚扰大唐的屡战屡败的吐蕃人,被打的青黄不接的南诏人,还有遥远的波斯人,一个个都在长安城内看热闹。
还有的人不远万里而来,只为目睹这一盛景!
太后端坐在龙椅之上,看着一个个青年才俊在下面答题。
早就知道,这一届有十个女郎进了殿试,这个数字算是不错的。
毕竟,今年算是殿试恩科考试了。
(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分四个阶段:院试、乡试、省试、殿试;一、院试也称“小考”、“小试”,考中者为秀才。二、是乡试,又称乡闱,即省级考试。考中者为举人。三、是会试,即部级考试,在京城举行、由礼部主持,每三年一次,合格者叫进士;四、是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试策问,当场交卷,参加者均称为“进士”。前三甲,即状元、榜眼、探花也由此产生)
今年有秀才女郎三百余人,男女一共为四千余人,这个数字简直大的惊人。
女郎举人只有九十余人了,男女共计八百六十七人。
进士女郎就只有十了,只要进了殿试的,那都是进士,殿试为选拔名次。
而进了太极殿的女郎,要么出身大族,要么父亲就是大唐的官员,其中,就有苏宝金。
王宝钏早就知道自家的大姐考进了进士,一直没有宣召,就是怕影响了此次科举的公正。
当看到大姐能走出后宅,而兵部尚书苏龙和苏家也同意,还是感觉到十分欣慰的。
其中,还有户部尚书的女儿陶冰,遗传了父亲的好基因,对于数字十分的敏感。
王宝钏看着这些大唐的人才,嘴角微微翘起,她走了下来,每个人的身边都停留了一下,看看他们的心理素质。
有的人,心里本来就紧张,一看太后来了,草稿纸上就是一团墨。
……
~~~~
“太后娘娘,这都是老臣与两个副考官选取殿试的前三甲,还请太后定夺。”此次的主考官是国子监的祭酒大人。
不仅才学八斗,还是个十分正直的老学究,真可谓是人品贵重!
太后王宝钏翻看了一下文章,喜道:“不错!陈祭酒选的十分合哀家的心意。”
前十名的文章都在此处了,探花郎是个女郎,她的文章在其中也就能排个第五名,可那也十分不错了,此人正是户部尚书的女郎陶冰。
排个第三名是很有必要的,这里面代表的政治意义完全不同,证明了女郎的才华并不比郎君差。
就是今年的女郎们要失望了!
“就按照这个顺序来!”王宝钏的心里美滋滋的,大笔就写下了圣旨。
~~~~
“快看,探花郎来了。”太后失望了,此次的女郎们更加疯狂了,一个个的都肆无忌惮的朝着探花郎陶冰扔着花呀手帕呀荷包呀什么的。
倒是少了扔果子的,生怕把她们的探花郎给砸出个好歹来。
“快扔啊!都给我往下面多扔一点蔷薇花!”
“手帕拿来啊!都傻乎乎的,比起本小姐来,都像是傻子!”迫不及待的清脆声音从你楼上传来。
楼上的茶馆更是吵得只有大声说话才能听见的,街道两旁的百姓更是一个个看稀奇动物似得看着探花郎,有的还扔着乡里的野花。
一个个大声叫着:“陈探花,看过来!你就是女郎中的楷模!”
“陈探花!!!!!”
“陈女郎!!!!”
“探花郎!!!!!”
陈冰好生无奈!
她身上的大红色的袍子上有无数的香味,都香臭了,马儿的脑袋上都是花,不停的对着热情的百姓拱手示意。
而旁边的状元和榜眼,与探花郎比起来,像是游了一个假街,不曾像两年(恩科,原本是明年才可以考取功名的)前,一个个都受女郎的追捧,而他们,如今迎接的瓜呀,还是一些男子扔过来的。
你说这找谁说理去。
郎君们:……探花郎如此受欢迎,他们郎君该有的牌面不能少。
扔手帕香囊吧,怕被人说是断袖,扔花吧,大唐的男子又不盛行簪花,只能扔果子了。
那些个番国人看了,都觉得是一盛景!不枉此行哪!
~~~~~
“夫子,你怎么是女郎啊?夫子不都应该是郎君吗?”
“对头,我父亲说了,他读书的时候,就是男的给讲课。”
“笨蛋!是太后下了开了恩科,男女都可以,这才有了像夫子一样的女夫子。听说长安城内还出了一个女的探花郎呢!”
益州一处学堂内。
五岁的小郎君高高的昂起他的小头颅,骄傲的说着长安城内的新消息,其他孩童都用惊奇的眼神看着女夫子。
一个个都张大了嘴巴。
“没错,放心吧!夫子是考取了功名,是个秀才,能教导你们的,如今郎君和女郎拥有同等的权利,去考取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