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腾。
紧绷。
胶着。
二十四号摄影棚的空气微微凝滞,宛若琥珀,一层一层地叠加起来,将眼前这一幕,完全定格下来。
数不胜数的目光,混杂着期许、紧张、好奇、亢奋的种种情绪,重若千钧地倾轧在迈克尔的肩膀上。
迈克尔,也能够感受到这股能量。
这是好事。
在迈克尔看来,观众都是聪明人,他们能够透过屏幕感受到片场的氛围,特别是情景喜剧的观众。
如果拍摄现场的气氛紧绷、频频出错,那些笑点那些包袱难免显得笨重,效果传递会出现明显耗损。
而今天,整个拍摄现场轻松惬意,不仅拍摄顺利,而且演员之间的化学反应也引发意料之外的效果。
不管是导演还是演员,包括剧组其他工作人员,忙碌起来都更加自如也更加投入,拍摄质量也加倍。
远远超出预期!
迈克尔找不到挑刺的理由。
“卡!”
猛地一下,迈克尔站立起来,尽管已经年近半百,两鬓染上些许灰白,但工作热情依旧高涨而沸腾。
“完美!”
迈克尔扬声说道,举手投足之间也有一种挥斥方遒的霸气与畅快,肆意笑容就这样悄悄地爬上嘴角。
然后——
轰!
一句话,如同魔法解除封印般,全场能量漫溢出来。
一个两个三个!
熙熙攘攘地,旁听观众席上的身影自发性地站立起来,根本不需要现场助理提醒,他们就已经争先恐后地、丧失理智地将积蓄的能量全部释放。
全凭一股冲动指引,鼓掌着、欢呼着、口哨着,用尽全身力气宣泄自己的热情与激动,掀起一股狂热,瞬间席卷摄影棚,自由地肆意地沉浸其中。
啪啪啪!
吼吼吼!
又是掌声又是欢呼,节节攀升,一秒切换狂欢模式。
全场,沸腾。
果然——
“老友记”不愧是当代最具影响力也最具群众基础的情景喜剧,观众的投入与共鸣,此时就可见一斑。
即使是迈克尔也被吓了一跳。
这不是迈克尔首次执导“老友记”,却是首次在拍摄片场感受到这种独特的氛围,整个感觉都不一样。
一回头,那一张张鲜活而生动的脸孔就富有生命力地扑面而来,即使看不清楚五官也看不清楚表情,但那种幸福和喜悦的情感却是如此清晰直白。
不由地,迈克尔自己嘴角的笑容也上扬了起来。
然后。
摘下耳机,离开监视器,迈克尔迈开脚步,朝着演员们的方向走去——
“卡”,是因为这一场戏的拍摄可以暂时到一段落,场景完成转换,从咖啡厅门口通道转入姜黄色沙发的聊天区域。
一来,在这里设置剪辑点。
二来,下一场戏需要重新设置机位,改变拍摄模式。
三来,刚刚这一场戏也需要切换机位拍摄近景,尽管情景喜剧的镜头调度和剪辑要求已经非常低,但为了保证观众的眼睛活力,还是需要一些设计。
于是,迈克尔才按照计划,在这里停止了拍摄。
在电视和电影制作工业里,一气呵成和一镜到底的情况确实客观存在,但非常罕见,非常非常罕见。
许多所谓的“一镜到底”也是由数个不同的长镜头巧妙隐藏剪辑点之后拼接而成的,这可以看作是制作工业全面成熟的一种标志,方便投机取巧;但同时也可以看作电视和电影产业区别于舞台戏剧的特点,一气呵成并不是它们所追求的效果。
只有少数技术狂魔在少数特别情况,才会偏执地追求真正的一镜到底效果:
比如2006年阿方索-卡隆(alfonso-cuaron)的“人类之子”。
比如2007年乔-赖特(joe-wright)的“赎罪”。
而现在?
尽管整个拍摄一气呵成,但对情景喜剧来说,没有必要。
迈克尔还是会设置不同机位补拍一些镜头,在后期制作的时候完成剪辑,不断切换视角,增加活力。
对情景喜剧来说,长镜头的写实和记录就显得太枯燥了。
当然,没有必要是一回事,拍摄的顺畅则是另外一回事,今天目前为止的拍摄状况还是令人满意的。
“好,非常好!”
迈克尔毫不吝啬自己的掌声,为演员们送上称赞。
“大卫,我一直到知道你很棒,但你刚刚的表现还是令人眼前一亮,最后的临场发挥镜头捕捉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