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宅子是用来做报社的么?”
待得来财把秀才们都找齐,已经用去好长一段时间了。这些秀才们来一个,就对这宅子感慨一声,却面上倍感光彩。这就跟后世进入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职场菜鸟一样,被办公大楼的规模给震撼了,那表情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有兴奋,有骄傲,还有一些忐忑。
这些秀才们忐忑地进入了前堂,张正书已经在候着他们了。
“莫要拘束,坐吧!”张正书淡淡地说道。
“多谢小官人!”
这些秀才慢慢坐下后,张正书才缓缓地说道:“今日叫你们来,是让你们认认路,这里以后就是报社的所在了。我们的报社,名字叫《京华报社》,报纸的名字,就叫《京华报》。”
这些秀才虽然猜到了一点,但是听得张正书亲口说出后,他们才欣喜若狂:“小官人,这报纸甚么时候能做得出来?”他们已经迫不及待的,要向亲朋好友炫耀一番了。别再说什么秀才一事无成了,今个他们也能月入两贯钱,还是一个极为“体面”的工作!
项羽都说了,“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可见这些蹉跎半生的秀才们,可是憋了一股劲的,要在亲朋好友面前,展露一下自己的“实力”。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张正书真的没把他们当回事,因为张正书知道,这些腐儒就是死脑筋,别说想一个什么好创意了,就是把中心思想规划好,让他们来写,他们都能塞私货的。
好在,张正书并不打算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版报纸,而是用市井俚语,这样才能贴近生活。如此一来,这些秀才想塞私货,张正书也会看得出来了。“唉,要是有个主编给我分担一下压力,又怎么会怕被这些秀才坑?”
“《京华报》不打算用书面文撰写,而是用白话文撰写。我已经写好了一篇,你们拿去传阅,以后便用这个格式罢!”
张正书昨晚挑灯奋战,总算是把一篇吹嘘他那灌溉系统的文章写出来了。这文章把那灌溉系统写得天上有,地下无的,张正书自个看了都觉得脸红,实在有些夸大。但是,对于看报的人来说,这才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东西啊!
但凡是新奇事物,有谁不保有好奇心的?
一旦他们到李家村一看,似乎真的是这么神奇的,那就不得了了,张正书改良的灌溉系统,肯定会火起来。这就是报纸的广告效应了,在没有网络,没有电视的宋朝,这样的报纸,就等于是爆炸性的新闻了。
然后,张正书打算趁热打铁,把昨日李行首一事写出来。而这,就需要这些秀才拥有强大无比的“打听”能力了。去找到几个当事人,然后绘声绘色的把当时情形写下来,然后再适当夸大一点,褒扬一番李行首。虽然娱乐至死,不是张正书的初衷。可为了报纸能一炮而红,张正书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第三个版面,自然就是李行首唱的那首曲子了,张正书让这些秀才,寻些名家点评——这也容易,随便找几个德高望重的士大夫,点评两句就行。甚至很多人之前,曾亲自撰文写下对这几首词的点评,这样摘录就行了。当然,在文后还要附上一句(文章来自xxx,请xxx到广福坊“京华报社”领取稿酬)。名人加上名妓,这本身也是一个噱头。只要报纸印多两天,不怕《京华报》打不响知名度了。
第四个版面,自然就是张正书掺杂的私货了,他打算亲自撰写关于交趾的文章,先是把交趾夸得“良田数十万倾”,稻谷一年三熟,黄金遍地……然后再如实写交趾的李朝,是怎么多次侵略宋朝边境,掳掠百姓,抢夺钱财的。然后再打出个口号,“以德报德,以直报怨”,“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齐襄公复九世之仇,《春秋》大之”……
张正书就不相信了,朝堂上那帮自诩为中国正统的士大夫,能容忍得了这个上窜下跳的交趾。
就算是那些士大夫容忍得了,估计当今官家赵煦也忍不了啊!
等这事被炒起来了,张正书再让人办一期小报,专门写大宋与交趾的兵力对比,和宋朝应该如何攻打交趾——很明显就是陆海两进,把交趾打得叫爸爸。然后,再出谋划策,如何治理交趾,包括允许交趾人到宋朝考科举,然后用贬官到交趾做开垦先锋。同时,怂恿百姓前往交趾淘金……
看似很难办到的事,张正书却用一个极为巧妙的办法,上达了天听。
张正书就不信了,掌控了“皇城司”的赵煦,会对这事熟视无睹。
要知道,中国人对可以耕种的土地,那种执念是世界上都罕见的。要不然,怎么喊出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呢?诚然,宋朝的军力是弱,喊这句话的时候底气不壮。但是,面对交趾,宋朝还是很有底气喊出这句话来的。要知道,中国就是这样,从中原开始,一直把地盘扩大到了宋朝这个模样。要不是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卖给了辽国,说不定宋朝就不是历史上那个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