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八条物语 > 第六百七十七章 北海静谧

第六百七十七章 北海静谧

    天正二年,六月。

    就在上杉氏虎继任持节征夷大将军后不久,便率先改易了外样大名之一的松前季广,当然松前季广也不是最后一个。

    随着葛西义定、石桥广繁、安东爱季、津轻为信、武田信歆、长尾实元、直江氏景等上杉军诸将合流后,就联合了哈希塔音、乔克摩塔音、尼西拉凯等阿依努人酋长,从东、南、西三个方向,对石狩川阿依努人部落发起勐攻。

    上杉军在获得绝大部分阿依努人部落的支持下,采取水陆并进的方式,兵锋直指石狩川。

    才从豪卡塞手中接过酋长之位的雨龙,在得知上杉军兵分三路不断迫近后,只能硬着头皮集中了一千两百余人摆开阵势,准备与上杉军决一死战。

    虽说阿依努人擅长用毒箭,但他们面对的并不是原先的道南十二馆的国人领主们,反而是铁炮装备比例较高的上杉军。此时竟然倾尽主力与上杉军展开决战,无疑是自己把脖子伸到了上杉军的刀下。

    故而,这一战毫无悬念,上杉军轻而易举地击溃了石狩川阿依努人的军势,自酋长雨龙以下,被讨取了一千余人,石狩川阿依努人部落五千余人被俘。

    自此,北海道岛宣告静谧,曾经对扶桑威胁巨大的阿依努人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也逐渐成为扶桑人。

    随后,上杉将军家还相继在北海道设置了根室、千岛两个羁縻令制国,隶属北海道。

    作为北海道道奉行的间宫兵库头,在臣从阿依努人部落的协助下,成功登上了桦太岛,并在最南端的白主设置了专务贸易和渔业开发的机构——运上屋。同时,还与岛上居住的阿依努人、鄂罗克人、尼夫赫人等土着民族进行沟通交流,交换特产等。

    桦太岛看上去不小,但生活在此地的人口却并不是很多。其中,阿尹努人二千六百人左右,尼夫赫族约一千五百人左右,鄂罗克族约二百人左右,大约在每二十平方公里才有一人。

    即便人口密度如此稀薄,这些少数民族之间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禁止非必要的狩猎活动。

    原本,苦兀岛是隶属于大明的奴儿干都司。

    奴儿干都司鼎盛时期有卫、所四百余,屯驻军队,辖区东至海,东北包有库页岛,西至斡难河,南接图们江,北抵外兴安岭。

    本来按照明成祖朱棣的脚步继续往前走,下一步大明应该是要开拓西伯利亚地区了。

    结果,明宣宗朱瞻基不仅没有再往前走,反倒是往后退了!

    过去奴儿干都司的办公地点在黑龙江一带,最远的统辖范围,达到了西伯利亚以南。可明宣宗却将奴儿干都司一口气迁徙到了三万卫。

    三万卫在哪儿呢?也就是如今的辽宁开原,位于沉阳和长春之间。这等于是说,明宣宗将明朝的政治版图缩水到了辽宁。

    当然,明宣宗也有自己的考量:第一、奴儿干都司那片地盘实在是地广人稀,当时可利用的资源非常稀少。但是要想守住这片地盘,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算下来根本不划算。

    第二、奴儿干都司当地的女真族、蒙古族民风彪悍、战力不俗,各部落都有比较团结的组织。想要靠流官轻易管理好这帮人,根本不容易。

    第三、奴儿干都司后移至三万卫以后,那些女真、蒙古等部落依旧可以缴纳海东青、貂皮、马匹、珍珠、人参等货物作为赋税给大明王朝。等于说明朝减少不少的开支。

    第四、明宣宗不想在边疆问题上,耗费太多的人力物力。在奴儿干都司的决策,和在交趾的决策基本一致。

    不过,凡事都

    是双刃剑,有利也有弊。

    大明仁、宣二宗对蒙古军事上的不作为政策,为蒙古统一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有力的外部环境,为土木堡之变埋下了伏笔。而长期威胁明朝的河套之患中的北虏套寇也是土木堡之变后所出现的。

    正所谓攫取天下之利者,必受四方之力加身。

    尽管如今扶桑的五畿八道业已静谧,上杉氏虎这个二代目持节征夷大将军所面临的问题却并不少。

    自从应仁之乱始,除了北海道十一国以外,因兵燹连年,五畿七道的大名、国人领主们互相征伐,导致版籍多亡、田赋无准、田地荒芜。甚至有些地区已经到了居民鲜少、人烟断绝的地步。

    上杉氏虎师从天室光育,善于总结平氏、镰仓幕府、室町幕府兴衰的经验教训,深知居安思危、处治思乱的治国方略。

    上杉氏虎还对近臣说道:

    也就在上杉氏虎兢兢业业的处理政务,以及着手经略北海道诸国和桦太岛之际,冲绳守护兼琉球探题的井尹直绪、先岛守护兼琉球探题代的大河户忠繁二人便上报东都江户城——萨摩藩于治下庵美国强行推广种植单一作物甘蔗,实施,最大限度压榨岛民。导致,庵美国各地经常发生粮食歉收、饥荒与流行病等灾难。庵美国的岛民们为了能继续生
新书推荐: 全民领主:开局召唤圣女贞德 你有100亿攻,外面最高30攻 怪物出没 花开时节,哥在天涯 九灵圣女谁?吾乃乾陵一霸王! 女仆团太强,还要我这魔王干什么 皇子:我有神机营很奇怪吗? 鸿钧老祖传 七零,炮灰记忆觉醒后 顾教授重生后的农村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