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质疑

    《功夫熊猫》上映前,《那些年》在内地的日票房还能稳定在600到700万左右。

    但自从《功夫熊猫》上映,《那些年》的日票房就被腰斩,后头虽然略有抬头,但也只能维持在400万上下。

    没办法,两部电影的观影群体有着一定的重合,所以有影响也是在所难免。

    国内那些公司本来就眼红《那些年》的成绩,因为纵观近几年的破亿电影,不管是《英雄》还是《天下无贼》亦或者《功夫》。

    哪一部不是超大制作加顶级明星的配置。

    凭什么你就能靠着3000万的投资加一群还在校的北电学生,就能拿到和那些大片相同的成绩。 这不是显的其他的制作公司和导演都很无能?

    现在好了,《那些年》的势头总算被按下去了,而且还是被林凡自己的剧本,这不就是现实版的大水冲了龙王庙嘛。

    圈子里暗戳戳的都把这当个笑话看。

    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林凡和迪士尼的股权协议,大概就不会这么想了。

    随着《功夫熊猫》的热映,网上对这部电影的评论也开始增多。迪士尼的制作,华夏的文化内核,这次哪怕苛刻的影评人,都挑不出什么问题。

    打开各个影视论坛,对这电影都是好评一片。 但在无数的好评中,其中有一类声音却渐渐冒出了头,甚至隐隐有成为主流的趋势。

    <为什么华夏拍不出这样的电影>。

    <华夏的文化,却被外国拍了出来,可悲>

    <可恨,国人拍不出这样的动画>

    这些发言虽然有点打击士气,但老话说的好,知耻而后勇嘛!

    不止是观众,其实上头也在看到《功夫熊猫》的成绩后就开始反思。

    功夫,熊猫,都是华夏华夏的元素,就连编剧,都是华夏人,但为什么最后把这个故事搬上荧幕的美国的公司。

    林凡从韩三坪那儿听说,电影局和导演协会牵头,中影负责组织,召集了一批相关产业的电影人,最近已经连着开了几天的会。

    讨论的议题全是<华夏动画的发展><如何让华夏文化走出去><如何将文化变现>。

    作为《功夫熊猫》最直接的关联人,会议邀请原本也是要发给林凡的。

    但都被韩三坪以宣传工作密集,时间紧张等理由给挡掉了。

    林凡为此好好感谢了韩三坪一番,这种会他也参加过,那真就是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但别说,这次上头讨论的方向是对的。

    《功夫熊猫》能引起这些人的反思和讨论,多少是为今后内地动画和电影的发展出了一份力。

    树大招风。

    就连上头都肯定了《功夫熊猫》的贡献,但有些人看问题的角度评论就很无脑。

    他们从<为什么华夏拍不出这样的电影>直接歪曲成了<林凡为什么不把《功夫熊猫》这么好的剧本交给国内拍>。

    一顶崇洋媚外,不支持国产,带着外国人赚国人钱的大帽子,就这么直接被扣在了林凡的头上。

    在有心人的引导下,不少人都开始将矛头对准了林凡。

    《功夫熊猫》京城路演的现场,有记者直接向林凡提出了类似尖锐的问题。

    “林导,请问当初为什么把《功夫熊猫》的剧本交给迪士尼来做。我们都知道,华夏也有很多优秀的动画从业者,这几年也崛起了很多优秀的动画制作公司。 为什么不把这个好的剧本,拿到国内做呢?”

    网上的舆论李翔早就注意到,汇总好交给了他。

    林凡已经让卓伟给自己辩解了,现在被问到了,也算是个发声的机会。

    ”我不否认,国内有很多优秀的动画从业者。但相关产业起步晚,发展还是落后国外太多了。现实情况是,不是我不想把《功夫熊猫》放在国内,而是国内压根完成不了。

    《功夫熊猫》当初立项时一共设计了3600个镜头,但实际成片高达4300多个镜头,其中1400个左右的特效镜头。

    总渲染时间,长达1200万小时。

    如果你看过电影,肯定对阿宝和大龙战斗后摔下台阶有印象。 光是这个2分钟的镜头,就包含了当下最先进的动态布料模拟,高速运动模糊,破坏效果,体积光和动态阴影等数种特效。

    这段打斗镜头是外包的,制作这段镜头的公司整整出动了一个30人的团队,忙活了2个月,最后才有了现在的效果呈现。

    如果把这镜头交给国内公司制作,制作时长翻倍不止,而且还不能保证质量。“

    提问的记者显然是有备而来,开口打断道:

    ”林导,您的结论是调查了国内公司后得出,还是单纯的主观臆测。

    我们国内近几
新书推荐: 天降福女之沐汐请安好 你告诉我这是小时候那个软糯青梅 水浒英雄传说 重生1982:俩个女儿萌爆了! 我的倒霉人生 我娱乐圈小糊咖会亿点仙法怎么了 我当天下第一的那些年 神探狄仁杰系列之神秘诡案! 从1988开始的人生 第七魔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