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决了淳于意的事情后,刘恒本以为能够清静些日子,却没想到,真正的麻烦这才上场。
匈奴人还是动手了。
老上单于是一位雄主,他不可能放任大汉一直发展下去。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老上单于已经解决了内部部落的所有问题,重新将目光放到了大汉身上。
公元前166年,在军师中行悦的建议下,老上单于亲率14万大军,进攻北地郡。
尽管陇西郡郡守周灶全力以赴地抵抗,最终还是没能拦住匈奴大军的脚步,让匈奴的大军一路攻进了大汉的领土。
这次老上单于是有备而来,带来了攻城的器械。
在中行悦的带动下,仅仅劫掠大汉,已经难以满足老上单于的胃口,现在老上单于要占领大汉的土地,扩张匈奴的领土。
匈奴大军接连攻破了朝那、萧关两大重镇;
然后兵分两路,一路利用中行悦的计策骗开了彭阳的大门,然后继续东进直达甘泉;另一路则顺着萧关南下,攻破了雍县。
甘泉距离长安不过200多里,雍县也距离长安不过600多里;
匈奴大军剑锋直指长安,直接威胁了大汉王朝的统治中心。
匈奴能一路深入汉军境内,很大程度上是利用了骑兵速度快的优势。
仅仅十几天的时间,匈奴就一路南下东进,连破十余县。
消息传到刘恒手中时,匈奴大军已经攻占了甘泉和雍县。
朝中上下震动,大汉立国40余年,第一次出现被人打到京城附近的情况。
匈奴十万大军逼近长安城,许多人都慌了神,甚至开始着手着搬家。
匈奴人经过后的惨烈景象,许多人是见过的,谁也不想拿命去冒险。
没办法,老一代的优秀将领都已去世,匈奴的十万大军都已经打到家门口来了,他们怎能不慌?
已经有人建议迁都,迁到洛阳去,再组织人马抵御匈奴。
当年之所以定都长安,便是看中了长安的地理优势。
长安位于关中地区,东南西北有四个大关保护着,安全得很。
可如今西边的关口萧关已经被破,接下来就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固守在长安,哪还有地理优势可言?
因此,许多人都主张迁都洛阳,再重整人马对战匈奴。
现在压力都来到刘恒身上。
群臣都慌了,可刘恒不能慌,他要撑起这个场面来。
刘恒先是派人安抚城中的百姓,先稳住民心,让百姓知道汉朝廷会保护他们。
之后,刘恒明确地拒绝了群臣迁都洛阳的想法。
长安是大汉的国本,长安一动,汉朝再无抵抗匈奴的资本。
况且定都长安是当年高祖定下的,若真迁了都,到地底下刘恒如何向高祖交代?
为了立住所有人的心,刘恒坚决表示和长安共存亡!
虽然危急,但如果能打胜,又何尝不是一个好机会呢?
晁错上疏至今,已有两年左右的时间,刘恒一直在践行奏疏里面晁错的建议。
这正是检验晁错政策是否可行的时候,如果能胜利,也可以培养一批属于大汉的新将才,刘恒是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的。
刘恒任命周谷和张武为将军,发车千乘、领兵十万,分开驻守在长安附近,拱卫京城。
同时,刘恒拜卢卿为上郡将军,周灶为陇西将军,魏遫为北地将军,让他们带领着各地人马前来驰援长安。
这些地方都是边境地区,都是抵抗匈奴的最前线,军队要常年备战,都是最精锐的;
他们实力很可观,调来抵御匈奴再合适不过了。
同时,刘恒拜张相如为大将军,全权负责本次大军的调度。
至于刘恒为什么不用云哥呢?
因为将军队部署完毕后,刘恒打算御驾亲征。
他要御驾亲征,前往前线振奋士兵的士气。
在刘恒看来,匈奴大军逼近长安,是他这个皇帝当得有错,他现在要弥补自己的错。
刘恒御驾亲征,自然留下太子刘启监国,代理朝政。
刘恒留下了两万大军,交给了苏云。
一旦前线的汉朝大军溃败,就让苏云保护着太子刘启东撤。
在刘恒心里,云哥是极为重要的,即便自己战败,有云哥在,大汉还可以东山再起。
主要是这次的处境真的非常非常的危险,除了苏云,谁也不知道这战能不能获胜,刘恒自己心里都没底。
要知道老上单于率领的,那可是十几万的精锐骑兵部队啊!
十几天就能深入汉军境内,破了萧关逼近长安,谁又能保证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