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重生唐末之祸乱天下 > 第192章 大唐经济危机

第192章 大唐经济危机

    大唐朝廷的财政危机是怎么爆发的呢?

    首先是税赋体系的崩溃。

    早在黄巢大批量制造海盐和大面积散播雪盐制造技术开始,以盐税为核心的大唐税赋体系就开始解体了。

    在唐朝后期,盐税在财政收入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大历末年(公元 779 年),盐税收入达到 600 万贯,此时全年财政收入约 1200 万贯,盐税占比 50%。

    历史上到唐宣宗时期(公元 847-859 年),盐税收入达到 728 万贯,而当年全国财政收入为 1300 多万贯,盐税占比接近 30%。

    但是由于黄巢的乱入,使得唐宣宗时期的盐税占比越来越低,除了黄巢每年固定上交的700万贯,大唐其它地区的盐税已经越来越少,部分地区甚至趋近于零。

    这就使得原本在唐朝税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盐税失去了它的历史地位。

    朝廷为了维护财政稳定就不得不加大榷税(主要是盐、酒、糖、茶等生活日用品)的征税力度,这一政策导致老百姓的生活成本进一步升高,造成了普遍性的通货紧缩。

    尤其是盐税已经出现了,越征越高,越征越少,越少越征,私盐泛滥的局面。

    由于河南道海盐的泛滥和各藩镇自制矿盐的普及,使得唐朝朝廷的官盐根本卖不出去,唐朝的盐税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了。

    为了应对这一情况,朝廷不得不涸泽而渔,加大其它榷税的征缴力度,同时接受富国银行的代银券来进行税赋缴纳和国家支付。

    唐朝采用铜钱为本位币,但铜矿产量有限,导致铜钱铸造数量不足。

    榷税增加使得政府对铜钱的需求增大,大量铜钱流入官府,市场上流通的铜钱进一步减少,加剧了货币供应的紧张状况,从而促使通货紧缩现象愈发严重。

    为了应对铜钱不足和代银券泛滥,政府允许民间自铸铜钱,但这又导致了严重的盗铸问题。

    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暴利,偷工减料、掺杂使假,大量劣质铜钱流入市场,扰乱了货币的正常流通秩序。

    而榷税的增加使得政府对市场的管控力度有所分散,无法有效遏制私铸现象,进一步破坏了货币体系的稳定,加重了通货紧缩。

    同时由于开始进入小冰河期,农业生产出现不稳定甚至衰退的现象,导致两税收缴困难,进一步加剧了朝廷的财政危机。

    武宗在位期间,李德裕凭借出色的头脑和超越时代的金融知识,巧妙运用大唐银行的运作机制,通过让渡货币发行权的方式,稳定了大唐的财政规模,除了收上来的税是一堆“纸”以外,并没有使得朝廷爆发财政危机。

    但是唐宣宗上位之后立即贬斥了李德裕,并采取了一系列倒行逆施的财政政策,使得大唐的财政危机短时间内就大面积爆发出来,从而引发了公元847年的全国性金融危机。

    事情是这样的,由于843年之后大唐开始进入小冰河期,农业自然条件越来越差,灾害频繁爆发,导致两税(主要是实物税)锐减,朝廷不得不依赖于通过征收榷税,再进行全国性采购来平衡财政收支,使得唐朝朝廷掌握的实际财富越来越少。

    不得已唐宣宗动了“工厂国有化”和“银行国有化”的念头。

    唐宣宗先是下令强制购买所有工厂的10%的股份,而且还不支付现金,而是以税赋折算的方式购买;

    接着强行向富国银行各地分行派遣“财务官”负责财务审计,实际上是想使用行政手段来控制富国银行;

    紧接着就发行“大唐宝钞”来代替富国银行的代银券,而且还强行规定了1:1的兑换比例。

    不过由于朝廷并没有发行标定物,所以所谓的“大唐宝钞”从一开始就是一张废纸。

    但是贪官污吏们却趁机使用废纸一样的“大唐宝钞”来强行兑换百姓手中的代银券,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实行“合法”抢劫。

    而且由于“大唐宝钞”印制水平低劣,所以还没发行市面上就已经出现了伪钞,甚至还有世家大族专门印制伪钞来兑换市面上的代银券来趁火打劫。

    后来唐宣宗发现“大唐宝钞”还没发行就已经贬值就问计于自己的从龙功臣马元贽(马元贽拥立宣宗即位的)。

    马元贽好歹在淄州当过几天官,还算知道点金融知识,就跟宣宗说想要发行钞票,就得有标定物(实物货币储备或者一般等价物)。

    宣宗听说后急病乱投医地把富国银行缴纳的存款储备金没收,当做钞票发行的“本金”。

    这就相当于用百姓的钱给百姓做担保了,老百姓当然不干了。

    不光老百姓不干,各地豪族和藩帅们也不干了。

    因为在银行里存钱最多的就是有钱人,有钱人最有钱的就是世家大族和各
新书推荐: 全民:霉运缠身?全世界助我升级 莫挨本孤寡 全民领主:我能无限鉴定词条! 网游之经商圣手 你一个筑基,让我大帝巅峰自废修为? 重生甄嬛传夏冬春在线吃瓜 唯愿岁岁常欢喜 异界之婉婉复仇记 丧瘟 侯亮平说我叛国?我爷代号叫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