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子龙带领“高草部落”和“驴部落”族人成功翻越天堑之后,便一路向着“陶部落”前进。
此时的“陶部落”中,大长老陶天正在指挥部落族人收获红薯。
“陶部落”所处的区域有着丰富的地热资源,使得这里四季如春。
即便是在严寒的冬季,部落的气温也能够达到 20 摄氏度以上。
在这样适宜的气温条件下,红薯长势极为良好。
尤其是在得到了陆子龙的指导之后,“陶部落”的族人们对红薯进行了精耕细作。
他们使用简陋的石质和陶制工具,在地面上精心隆起田埂,
接着将红薯茎截取一段带着叶子的部分,小心翼翼地扦插在田埂上,然后用陶桶担着水进行浇灌。
在这般精耕细作之下,红薯的产量非常高,而且结出的红薯个头也非常大。
以往从地下挖出的红薯,好多都是拳头大小,还有很多细小得宛如手指粗细。
但如今用田埂种植出的红薯,最大的个头都快赶上了陶碗,比之前的自然生长大了近5倍。
而更让“陶部落”族人兴奋的是,陆子龙还传授给了他们把红薯制作成红薯粉条的方法。
制作红薯粉条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首先,要将收获的红薯洗净,然后用特制的石磨将红薯磨成泥状。
接着,把磨好的红薯泥放入大陶缸中,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
随后,族人们用陆子龙提供给他们都一块大大的粗布进行过滤,滤去残渣,留下细腻的红薯浆。
静置一段时间后,倒掉上面的清水,下面沉淀的就是制作粉条的原料。
接下来,把这些原料放入一个特制的用陶土烧制的罐状容器中,通过一个小孔漏出一条条细长的粉条,落入下面烧着沸水的大锅中。
粉条在沸水中翻滚片刻后,迅速用长筷子捞起,挂在专门的架子上晾干。
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族人们小心翼翼,每一个环节都不敢马虎,因为稍有差错,就可能影响粉条的质量。
其实粉条古已有之,陆子龙记得曾经在书上看过,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粉条。
相传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三人结义后,桃园的主人专门为他们做的饭菜中就有以红苕粉做主料的食物,寓意这三人的友情像这粉条一样绵长。
当时还加了一种特辣的小尖椒和老坛酸菜以及红糖与黄莲在里面,刘备的意思是要让三人明白酸甜苦辣都不怕。
后人因为其酸辣入味,渐渐演变出了 “酸辣粉”,并且源远流长至今。
客观地说,在被锦鳞蚺围困的这三年多中,整个“陶部落”的族人可以说是与红薯为伴,整天想尽办法吃各种红薯,生红薯、烤红薯、煮红薯等等。
由于吃的红薯太多,整个部落的人不停的放屁,放出的屁都有浓浓的红薯味儿。
若不是为了保命,“陶部落”的族人绝对不会喜欢上红薯,更不会继续吃红薯。
但是,当陆子龙将制作粉条的技术传授给他们之后,“陶部落”的族人立刻喜欢上了红薯粉条这种美味的食物。
红薯粉条既可以烤着吃,也可以煮着吃,尤其是煮熟之后添加上一些野菜,那味道更是鲜美无比。
锦鳞蚺被陆子龙除掉后,彻底解除了“陶部落”的危机。因此,“陶部落”的族人能够放心大胆地离开部落到外面进行狩猎。
锦鳞蚺被消灭之后,失去了这一猛兽的威胁,“陶部落”周边的动物迅速恢复。
尤其是像野兔、野鸡、山羊等小型食草动物,更是快速地繁衍起来。
这使得“陶部落”的族人得以猎杀更多的猎物,改善部落的伙食。
在陆子龙离开的这段时间,“陶部落”新增了近 300 名新生儿,整个部落越发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可以说,在陆子龙离开的这半年多来,整个“陶部落”的生活都过得美滋滋。
当然,更让陆子龙惊喜的是,他留在“陶部落”的几十头驯鹿,在这里不但生活得很好,居然还有一只母鹿诞生了两只小驯鹿。
当陆子龙带领着“驴部落”以及“高草部落”族人来到“陶部落”之后,立刻引起了“陶部落”族人的轰动。
他们完全没有想到,陆子龙只是带着几百人前往南方,短短半年的时间竟然收服了2个部落,近9万人族人加入“大华部落”,其数量几乎接近“陶部落”鼎盛时期的规模。
这让“陶部落”的族人在切身感受到“大华部落”以及陆子龙的强大的同时,每个人都为能够加入“大华部落”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与此相反,那些“高草部落”和“驴部落”部落的族人在进入“陶部落”之后,也是深感惊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