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决策都是上层人做的?那些都是读书人,读书人真的能知道老农民种地的事儿?
“大叔,你相信吗?未来的某一天,粮食熟了,咱们能一天之内净湖?”
“怎么可能?一天,上万亩地全收干净?你别是没睡醒呢。”
曹崇敬笑了笑,也不跟他争辩。
那是他看过的未来。
“我就是这么一说,至于拖拉机的事情,我的意见是早有比晚有更好,早晚都会有的。”
一台拖拉机的确不能彻底改变村里的农耕方式,可按照村里那些人的想法,分下去或者是买了粮食就能有什么重大的改变吗?
“那你说这大食堂的事儿?”
曹崇敬肯定的点了点头。
“迟早要散,撑不到过年的。”
从上辈子后来的消息来看,现在其实已经有的地方已经散伙了。
只不过他们没胆量把消息散开而已。
曹德富有些沉默,吃了半年的大食堂,家里的铁锅还有一些家伙事儿都被搜走了,要是自家开火,要准备的东西还有不少。
他有些发愁。
“我记得你那工资里有工业票的吧?家里的东西置办齐了吗?有多余的吗?”
知道他想问什么,曹崇敬点头又摇头。
“我东西都置办好了,工业票没有多余的了,大叔你要是需要,我回去找同事看看能不能换点儿。”
这话也是白说,农家哪有不缺工业票的。
他把这事儿记在心上,决定回去就找同事看看能不能多换一点儿。
回到家里,堂屋地上铺着席子,靠里面放着一个煤球炉子,王氏和一位年轻妇女在席子上忙活着。
席子上铺着的是厚厚的棉被,大部分都已经缝好了,年轻妇女正在做最后的收尾,王氏在一边给她穿针引线。
“回来了?那一床已经弄好了, 在屋里,你看看。”
“嗯,有阿娘看着我有什么不放心的,不用看了。”
王氏对曹崇敬的话受用不已,脸上露出大大笑容,转而又去跟那年轻妇女聊天去了。
那年轻妇女就是王氏找来的全福人,父母公婆都在,儿女双全,家庭和睦。
等最后一点收尾的地方弄好,年轻妇女带着王氏递给她的半斤红糖就走了。
王氏收拾了一下也走了,半天没见大孙子,她可想的很。
等王氏走了,曹崇敬就一个人坐在炉子边上看书。
宜秀的房子已经建好了,上次回来陈安邦就已经搬了过去,如今这房子就只有他自己一个人每周回来住一天。
汴河边上的小院早已经完工,里面的东西也都添置整齐,曹崇敬平时上班的时候已经搬到了小院居住,就连四眼也被带了过去。
他不知道的是,他在家里安静的看书,郭书记两条腿都快跑断了,到处找人托关系打听情况。
在他回去上班的第三天,周三,郭书记就带着张会计找上了水利局。
“这是两千块钱,都在这里了,我们买一台拖拉机。”
张会计把钱拿出来的时候手都在抖,这可是两千块钱。
虽然村里还有些粮食,价值比这两千要多的多,可那毕竟不是现金,没那么大的冲击力。
曹崇敬把钱收了,给他做了登记。
“这个上报上去之后,会最快时间把拖拉机弄回来的。”
因着这段时间工作能力都被上层领导看在眼里,曹崇敬的工作任务更重了。
如今统计整个县里要买拖拉机的那些人的工作过也是他在负责。
见到曹崇敬登记好,郭书记带着张会计就离开了。
先前关于拖拉机的事情,曹崇敬已经和他详细的聊过了,如今也就是走个过场的事情。
今年的干旱已成定局,村里地里也都打了深井,可浇地的效率低下,村里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在这个时候的认知里面,农民还是靠天吃饭的,老天爷不赏脸,他们只能受着。
这句话其实到21世纪依然适用。
遇到极端天气的时候,损失最大的都是普通农民。
可也不是完全没有办法。
随着国家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其实天气对田地的影响也没那么大了。
就说同样都是三四个月不下雨。
以后有灌溉系统,庄稼的影响并不大。
就算是严重的洪涝灾害,像如今一样的颗粒无收的时候也少了。
那时候各项防洪措施也完善。
就算真的是颗粒无收了,也有补贴,不至于血本无归。
但现在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