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端坐在那,静心于意识海,却是不知,自己所在太虚静地,已是稍然有所变迁幻化。
身下一块巨大而光滑的石头渐渐展露形象,而他仍就双目紧闭,神情专注,自沉浸于对古老而神秘的《道德经》观想与参详之中。
此一时,他之身心意灵仿佛忘却了周围的一切,整个真身心境都融入到了经典所蕴含的深邃智慧境界里。
就在这时,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只见他所处的这片太虚静地中的灵气,突然间像是受到了某种强大力量的牵引一般,开始缓缓地流动起来。
起初这股灵气的涌动,还是较为缓慢的,但随着时光无声无息的推移流传,灵气涌动速度越来越快,最终竟形成了一道巨大的灵气旋风。
而这道灵气旋风以石中为中心,不断地盘旋着,呼啸着,引发太虚静地中所有灵气向他旋转集中。
那些个原本游离四散的太虚静地之灵气,如同找到了最终归属一般,纷纷自行卷入灵气旋涡其中。
一时之间,秒玄道音起,灵气旋风声响大作,灵气流转旋动加速,不时有大道玄奥灵意飞闪,整个场面显得玄奥壮观又灵动震撼。
更为神奇的是,这些个被旋风引动而来的灵气,全没有就此消散或是四面八方去乱窜。似乎生有意识和目标一样,紧紧地围绕着石中打转,且逐渐在其周身凝聚出一层淡淡的灵光蛋壳。
这层灵光蛋壳,尤如一层层薄纱轻覆其身上,使得他整个人儿,看起来越发显神圣庄严。
在那璀璨灵光的映照之下,石中的面容更是清晰俊朗起来,仿佛被一层柔和的祥瑞光芒所笼罩。
他那原本就俊朗刚毅的面庞,此一时刻却显得神圣非凡,眉宇之间更是流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超凡脱俗超脱之气,宛如大尊天王一般令人敬仰瞩目。
就在这时,只见其天目之处,忽然有丝光芒闪烁,紧接着便是显化出了一条细长而闪耀的金丝目线出来。
这条金丝目线,如同活物一般蜿蜒游动在他额头正中,且散发出神秘而强大的玄灵气息。
却原是天道灵心慧通天目修有所成,这才显现出一特殊表象来,这自然象征着,石中从此具备了超乎寻常天道修行者的洞察天地之力,以及感知寰宇星辰意志的能力。
与此同时,太虚静地空中,不知何时出现了几朵七彩祥云。
这些云彩形态各异蔚为壮观祥泰,或如青龙蜿蜒,或似凤凰翱翔,或像麒麟踞伏,或如玄龟伏地,或若朱雀振翅,或有白虎肃穆庄严,或是腾蛇乘雾盘旋。
在这些七彩祥云之间,隐约有霞光流转,瑞气腾腾灵动,与下方石中身周的灵光交相辉映,共同形成了一幅庄严肃穆的圣境画面。这明显是他于《道德经》中观想参详,得了玄妙奥义所来之瑞景祥和天相。
《道德经》第六章有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
大体之意是“幽悠无形之神,永生不死,是宇宙最深远的母体。这个母体的门户,便是天地的根源。冥冥之中,似非而是,延绵不绝,用之不尽。”
在时空长河那久远时段的某一天,风和日丽,老子李聃悠然地与其一众弟子闲庭信步,游历于一片宽阔无垠的玄谷奥地之中。
尹喜、傅生子、庚桑楚、南容珠、尹文、辛钘、柏矩、列御寇、崔瞿、士成绮以及庄周自在其中。
老子凝视着这片生机勃勃的玄谷奥地,仿佛是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搅动心弦,有意无意间,其无尽思绪就如潮水涨起一般,汹涌而来。他这走神明悟,入了冥冥之中。就这般过了许久,老子才终是缓缓地张眼,由那玄奥冥冥中出离。
他声音沉稳而又充满智慧得来之意,对其身边一同游历的弟子们轻声问道:“汝等且看看眼前这谷地,在汝等眼眸之中,究竟是个什么景象?”
听闻到师父发问,同行弟子们皆是开始交头接耳起来,他们纷纷踊跃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其大弟子尹喜率先开口说道:“师尊,吾大觉,此一片谷地,尤其像是一片广阔无垠的天地一般,包容万物,其中孕育出无数生命。”
紧接着另一名弟傅生子,也迫不及待地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师尊,依我所看啊!这一片谷地,更像是一座深邃神秘的宝库,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宝藏以及秘密,等待着我们深入,去探索发现新境。”
其他弟子们也都各抒了己见,一时间各种奇思妙想此起彼伏。无不表达出各弟子此一时之心境意识。
面对弟子们五花八门的回答,老子只是微微一笑,轻轻地摇了摇头,又轻轻的点了点头,既表示否定也表示肯定。
见弟子们不解其意,他自语重心长地说道:“汝等呐!只凭心境去见识外物,岂非是独目窥一点,不曾了然周全!其实这片谷地呀!在吾看来,宛如一个神圣无比的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