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时,是徐羡之最早生出废帝之意。
因为他是首辅。皇帝刘义符觉得自己的意志不能付诸实行,就是徐羡之阻挠所致。
徐羡之感到,皇帝过了18岁了,他迟早要亲政,自己最危险。
徐羡之把自己的意思透露给傅亮、谢晦,二人深有同感。三人一拍即合。
换皇帝这么大的事,在三人这如同儿戏,迅速拍板确定下来。
三人又拉上王弘、檀道济,许诺让二人与三位辅政大臣一起,均分天下利益。
二人自然心动,觉得风险不大,欣然应允。
那边,傅亮代表朝廷,率领船队到江陵去迎接先帝第三子刘义隆。
这边,徐羡之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安排中书舍人邢安泰杀死废帝刘义符。又派人杀掉被废为庶人的刘义真。
一劳永逸以绝后患。
江陵城。
宜都王、荆州刺史刘义隆,得知傅亮代表朝廷来迎接自己去建邺继位,又同时得知自己两位哥哥已死,十分犹豫。
长史王昙首、参军到彦之、主簿王华,三人是刘义隆最亲近的幕僚。他们分析后,皆认为无需担忧,极力主张赴建邺登基。
临走前,刘义隆做了一些安排。
他命手下最得力的武将到彦之镇守襄阳;王华带领自己的主力部队镇守荆州;往下游一点是江州刺史王弘,他是王昙首的亲哥,已暗中成了自己人。
这样部署后,刘义隆登船去见傅亮。
傅亮带来了迎接候补天子的仪仗和文书,于是按规矩办理手续。
刘义隆故意详细询问自己两位哥哥死亡的详细过程,傅亮回答时汗流浃背,浑身无力。
乘船回建邺的三十多天里,傅亮派出心腹,希望接近、讨好刘义隆身边的人,比如王昙首,却不能成功。
傅亮自己也几次想亲自向刘义隆表示忠心,投靠于他。
但是刘义隆的中军参军朱容子抱着一把大刀,守在刘义隆的船舱门口三十多天,一刻不离,也不允许任何人进刘义隆船舱。
傅亮自知无法得到这位即将就位的新皇帝的原谅、认可,深知前途堪忧,赋诗叹道:“…东隅诚已谢,西景誓不留,性命安可图?”
傅亮之前要求徐羡之不要杀刘义符、刘义真,徐羡之不听。此刻感觉自己与徐羡之绑在一起,恐怕时日不多,悔恨不已。
傅亮在这里担忧,京城中的徐羡之、谢晦也想到了这层。
他们二人商议后,想出了一个制衡刘义隆的办法:刘义隆到建邺即皇帝位,荆州刺史位置出缺。徐羡之以朝廷名义,任命谢晦代理荆州刺史,都督荆、襄等七州诸军事。并把建邺城里的精兵旧将,包括精骑兵,全部带走。临走前,装备都换成最顶级的配置。
徐羡之、谢晦的想法是:到时谢晦盘踞长江上游,盟友檀道济据广陵。精兵强将在手,徐羡之、傅亮把持着朝政,皇帝刘义隆想与他们反目,也得事先掂量再三。
刘义隆与傅亮的船队抵达京城建邺后,朝廷大小官员赶赴江边叩拜迎接。
刘义隆首先祭拜老爹刘裕,然后按照应有仪式隆重登基。
谢晦离开京城,心里松了一口气。
他到江陵后,成心向皇帝靠拢,于是用心巴结王华。
王弘不消说,早就通过弟弟王昙首与皇帝达成默契。
檀道济也通过渠道向皇帝表了忠诚。
刘义隆与长史王昙首密议后,宣布大赦天下的同时,将谢晦的代荆州刺史转正,进号卫将军;
徐羡之进位司徒,继续担任录尚书事,加任扬州刺史;
王弘进位司空,中书监;
南兖州刺史檀道济由镇北将军进位征北将军。
傅亮升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朝廷政务与刑民诉讼依旧交徐羡之、傅亮打理。
表面上,整个朝廷一团和气。
事实上,博弈刚刚开始。
徐羡之提出让到彦之出任雍州刺史。
这表面是提拔皇帝身边的近臣,实质上拆刘义隆的左膀右臂。
这自然遭到刘义隆坚决抵制。
刘义隆强势下诏,任命到彦之为中领军,掌管禁军。这一招是为保护皇帝安全,防备对手偷袭。
又任命豫章刺史刘粹为雍州刺史。牵制谢晦。
当年刘义隆4岁代父镇守京口时,就是这位刘粹大叔做他的守护将军。感情自不必说。
同时,刘义隆调亲信王华入京,任侍中,右卫将军。王昙首任侍中,领骁骑将军。刘义隆的侍卫头子朱容子担任右军将军。
这一番操作下来,担任侍中的王弘、王昙首两兄弟随时可入皇宫与皇帝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