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都市的寒冬之中,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四十度,然而他们毫无畏惧,目光炯炯地凝视着前方,内心的炽热渴望如同烈焰般熊熊燃烧,那是对成功的执着追求。
然而,他们毕竟只是血肉之躯。当冲锋的号角尖锐地划破寂静的空气时——
地面瞬间震颤!
敌人的心跳也随之加速!
连覆盖在这座城市之上的皑皑白雪与冰封湖泊,乃至天空中的日月星辰,仿佛都在这震撼人心的号角声中颤抖!
然而,此刻的他却发现自己的四肢已失去了知觉,像是被严寒侵蚀,逐渐消融。他眼睁睁地看着战友们纷纷奋勇向前,自己却嘶吼着,挣扎着,耗尽最后一丝力气,却仍然无法站立起来。
他明白,自己和许多战友一样,四肢已被冻伤,再也不能站起来,握不住手中的武器,也无法继续冲锋陷阵了。
只能在一次次冲锋号的回荡中,遥望着那些冲锋在前线的战友,心中默默地为他们加油鼓劲:
“加油,我的战友!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如今,那位回忆起这段往事的八旬老人,泪水涟涟,任由子女们如何安慰,都无法平复他心中的悲痛。他口中反复念叨着:
“战友们,等等我,等等……”
几十年过去,这位老人内心深处,仍有一位英姿勃发、跨越江河湖海的年轻战士,困守在那片冰雪交加的战场之上。他依然期待着冲锋号的响起,渴望完成未竟的冲锋任务,弥补那份永恒的遗憾。
此刻,无数像这位老人一样的退役老兵,脸上无不显露出庄重肃穆的表情,尽管他们的身体已被战争摧残,岁月侵蚀,但眼神中的坚毅并未减退半分。只要国家有需,他们随时准备挺身而出,为国捐躯!
屏幕上,一把普通的铜制军号,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民族记忆。华夏民族,既是伟大的民族,也是历经磨难的民族。正是这枚冲锋号,赋予了他们无畏的勇气,创造了一个崭新辉煌的时代。
镜头下,这枚饱经战火洗礼的铜制军号,仍旧散发出震慑敌胆的深邃光芒。
画面切换,朱棣看着苏晨那坚定不移的眼神,不禁微微眯起了眼睛,心中竟生出一丝信任感。
然而,就在他欲言又止之际,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及侍卫的禀报声。
“报!”
闻声,众人纷纷转移视线,苏晨也不例外,朝声音来源处望去。一名佩刀侍卫疾驰下马,跪地禀告:
“启禀皇上,鞑靼部大汗率领使节团前来拜见!”
朱棣听罢,眉毛一挑,略感意外:“这次鞑靼部竟然没有逃,真是出乎预料。”
随后,他果断下令:“宣!”
“遵命!”侍卫立刻跃马而去,传达皇上的旨意。
片刻之后,中央会议室里,各将领齐聚一堂,苏晨也在场旁观。朱棣坐在主席位上,威严而不怒自威。
此时,一位身穿胡服的鞑靼部大汗低头行礼,站在下方。
“下跪者何人?”朱棣端起一杯茶,语气犀利地问道,甚至未曾正眼看对方一眼。
鞑靼部大汗眼中闪过一丝屈辱,但他仍咬紧牙关回答:
“鞑靼部,拖拖木大汗,参见大皇帝陛下。此次来访,意在化干戈为玉帛。若大皇帝陛下愿意撤军,鞑靼部愿以后尊奉大明为上,每年进贡。”
按理说,面对朱棣多次北伐的教训,鞑靼部通常会选择避其锋芒,落荒而逃。然而这一次,一方面,他们认为朱棣已步入暮年,实力大不如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与其他部落,如瓦剌、阿鲁台等结成了同盟。若大明肯退兵,对他们而言自然万事大吉;即便要开战,他们也并不惧怕。
听到这些,朱棣手中茶杯一顿,首次抬眼直视鞑靼部大汗,冷冷地吐出两个字:“退兵?”
这两个字虽轻,却如同寒风刺骨,直逼人心。
鞑靼部大汗迎着朱棣的目光,不由得微微低下高昂的头颅,哑口无言。
此刻,朱棣放下茶杯,嘴角勾起一抹冷笑,旋即收敛表情,眼中闪烁着经历过无数风雨的凌厉锋芒。
“永乐五年,你们大规模掠夺我辽东北部领土。”
“永乐九年,你们在大同城外劫掠粮草,掠走了无数我大明百姓,造成千里之地血流成河!”
朱棣的话语冷冽刺骨,历数着鞑靼部在大明北方犯下的累累罪行。每提及一件,鞑靼部大汗的头便更低一分。
“永乐十一年!”
“永乐十二年!”
“永乐十五年!”
“正是你们亲自领兵,侵犯我边境,屠杀我大明子民。”
“现在你们却告诉我,要退兵?!”
朱棣的声音越来越高亢,眼中的杀意也越来越强烈。他死死盯着已经被震慑住的鞑靼部大汗,用野兽般的语气做出了最后的裁决:
“晚了!”
这两个字犹如雷霆一击,让原本庄严肃穆的会议室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只剩下鞑靼部大汗紧张的呼吸声。
对于鞑靼部而言,